高鸿鹏的双重角色:科普者与提醒者的愿景
在当今中国,快节奏的生活犹如车水马龙般川流不息,琳琅满目的娱乐选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。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许多人早已将读书抛诸脑后。然而,在这浮躁的洪流中,有一个人默默坚持了七年,致力于推广阅读文化。他的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,但他的行动却照亮了许多人的人生。
他发起了一项名为“同读一本书”的免费活动,邀请所有对阅读有渴望的人一同加入。他和参与者每四周同读一本书,不只是走马观花地翻阅,而是深度探讨、交流思考。从活动最初的寥寥数人,到如今的成百上千,他的社群如同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,吸引着不同身份、不同背景的人前来。这里有刚刚迈出校园的学生,有决策千里的企业高管,有博学睿智的大学教授,也有未曾踏入过大学课堂的普通劳动者。尽管他们的身份千差万别,却因为阅读而在这里相遇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参与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坚持阅读了三年以上。书页翻动之间,不仅是时间的流逝,更是他们人生的改变。有些人从焦虑迷茫中找到了方向,有些人通过阅读建立了更深刻的思考能力,还有些人因为阅读重新发现了生活的意义。那些原本被快节奏生活吞噬的梦想和激情,似乎在书香中焕发了新生。
这一切不禁让我好奇: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,能让如此多的人坚持多年,甚至改变人生?或许,是这位发起者的执着感召了他们,也或许,是书中智慧的光芒点亮了他们的内心。这一简单却深远的活动,像是一股涓涓细流,悄然间浸润了浮躁的社会,也唤醒了更多人对阅读的热爱和思考的渴求。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其中的故事,探索它背后的秘密。
“友好的大叔”
当我第一次见到高鸿鹏先生,同读书院的发起人时,一种奇妙的亲切感油然而生,仿佛我们曾在哪儿相识。这种感觉并非因为熟人间的寒暄,而是他身上散发出的温和与从容,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信任与放松。
不远处的高老师显然也注意到了我,他微微一笑,举起右手,向我示意。这一简单的动作,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暖与尊重,仿佛在说:“欢迎,你的到来让我很高兴。”我们很快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闲聊。他没有名人的距离感,也没有教育者的说教腔,而是像一位熟悉的朋友,与人自然交谈。
他的穿着虽朴素,却透着一股优雅的气质。灰色西装和锃亮的黑皮鞋,低调中透露出对细节的讲究;手腕上的Apple Watch和桌上的iPhone,又增添了一丝现代科技的气息。这样的搭配让他看起来既传统又现代,既严谨又平易近人。这是一位典型的“友好的大叔”,却又与普通人有着不同的深度与格局。
高老师的言谈举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。言语之间,他没有刻意表现自己,而是用平和的语调讲述他对阅读的热爱,对社群的坚持。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播撒智慧的种子,既不急不躁,又能让人感到力量。他看似温文尔雅,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,仿佛在告诉你,他的坚持不仅仅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种使命。
在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为何如此多的人愿意追随他的脚步,共同阅读,共同成长。高鸿鹏先生的亲切不仅来自他的态度,更来自他身上独特的魅力——一种源自知识、热情和真诚的光芒。
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
我开门见山地问高老师,为何发起“同读一本书”这个活动?高老师微笑着答道:“因为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,我希望能把这份经历和方法分享给更多人。”他的话语中透出一份真诚与使命感,这也是他创建“同读书院”的初衷。
高老师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,他是一位70后,成长在信息匮乏的年代。当时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,课外书几乎成了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唯一窗口。他形容那些书是他的“知心朋友”,教会了他快速阅读、快速理解和快速学以致用的能力。这些能力不但帮助他在学业和事业中游刃有余,更成为他面对变化和挑战时的坚实武器。
如今,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,学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。然而高老师强调,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阅读始终是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学习方式。他指出,强大的阅读能力不仅局限于文字的理解,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形式的学习,如听讲或观看视频,因为“读”和“听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。通过阅读锻炼思维,便能更高效地吸收其他媒介的信息。
此外,高老师提出两个具体理由进一步阐释读书的独特价值。第一,读书的性价比极高。一册纸质书的价格仅几十元,电子版更是经济实惠、便于携带,却能够提供深厚的知识与独到的见解。第二,许多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思想精髓仍以经典书籍的形式流传。无论是哲学巨匠还是科学先驱,他们的智慧大多深藏在书籍的字里行间,而非其他媒介。
“发起‘同读一本书’和成立‘同读书院’,就是希望帮助更多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。”高老师的声音坚定有力,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读书的力量。他还提到,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人类正是通过持续创新工具来认识世界,而阅读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。对于每个人而言,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选择,更是一种必须,这也决定了读书的价值。
遇到困难换一种方式
我特别想知道,高老师在指导“同读一本书”时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。他听完我的问题,随即点头说:“当然有!而且不少。”
高老师讲到,在带领大家同读时,有一部分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名词直接跳过去,不加以深究。对此,他多次强调:读书遇到陌生的名词必须查资料,这不仅是阅读习惯,更是理解内容、深化知识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这部分读者却嫌麻烦,总是不愿花时间查资料,即使高老师一再提醒,也总是不了了之。
他苦笑着说道:“一开始,我以为这不过是他们一时的疏忽。只要我多提醒几次,大家理解了查名词的重要性,便会养成习惯,逐渐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。”然而,现实远比想象复杂。“没想到啊,人性真的很坚韧,”他戏谑地感叹,“不是对知识的渴望坚韧,而是对旧习惯的执着坚韧!我发现,无论我如何反复提醒,这些读者依然如故,完全无动于衷。”
高老师说,那一刻他真有些“不会了”,原本以为是简单不过的事,结果却成了他在推动阅读过程中的挑战之一。他坦言,这让他意识到,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其实比想象中难得多,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约束力有限、免费的同读活动中。
但高老师并未因此气馁。他笑着补充道:“既然反复提醒的效果微乎其微,那就只能换一种方式。”于是,他开始采取更柔和的激励手段,比如鼓励那些主动查资料的读者多分享自己的心得与发现,用他们的榜样作用感染他人。同时,在解答疑问时,他会花更多时间详细解释那些生僻的名词,帮助大家消除畏难情绪。
重启,走出“人生困境”
高老师除了免费的“同读一本书”活动,还举办过线下课,为学员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。在两天的线下课中,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学员们解释复杂的概念,分析生活现象,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如何将知识学以致用。
其中,一个实体店经营者的故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。这位经营者曾陷入“人生困境”,事业发展停滞,个人目标模糊不清,充满了迷茫与焦虑。然而,在参加高老师的常识讲座后,他如醍醐灌顶般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所在。高老师剖析困境的根源,让他明白自己的专业知识虽然扎实,但却缺乏体系化的整理和创新应用。而这正是突破瓶颈的关键。
讲座结束后,这位经营者回到家中,按照高老师的指导,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,并将其提炼为一款能快速解决建材行业痛点的产品。与此同时,他组织了读书会,以《曾国藩传》为阅读主题,邀请建材行业的同行共同学习经典智慧。更重要的是,他借机为同行免费解答经营中的实际问题,帮助他们优化门店管理和提升销售能力。
几个月后,这种独特的结合模式初见成效。他的专业分析和真诚分享逐渐赢得同行的信任,越来越多人认可他的能力,并开始主动邀请他提供付费指导。抓住这个契机,他全力以赴,为每一个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,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。一时间,一个接一个的成功案例传来,他的声誉也在行业中迅速传播开来。
仅仅一年后,这位经营者不仅从“人生困境”中成功突围,更在事业上迎来了新的高峰。他的产品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,他的付费指导成为业内标杆,而他的读书会更是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,让他在事业与人脉上双丰收。
科普者与提醒者的愿景
当我问高老师如何看待自己目前做的事情时,他稍作沉思,眼神中透出坚定与一丝淡淡的欣慰。他说道:“现在我做的事情,可以概括为科普与提醒。我的目标是让更多人理解批判性思维与形式逻辑的重要性,同时不断提醒人们掌握读书方法、常识、专业技能,以及如何高效的学以致用,特别是在这个人工智能工具日益普及的时代。”
高老师的声音铿锵有力,仿佛在描绘一幅宏大的愿景。他解释道,中国在发展的同时,也面临着思想和知识结构升级的挑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愿意承担起“科普者”和“提醒者”的双重角色,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与理论,帮助更多人走出迷茫,找到方向。他坚信,批判性思维和形式逻辑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,更是打开认知新世界的钥匙。而阅读、知识积累以及AI工具的熟练应用,则是个人成长的基石。
谈及愿景,他的语气变得更加深沉:“我希望能够长期坚持做这些有价值的事情。它不仅能帮助那些不满现状的人找到突破口,甚至还能逐步影响更多的中国人改变。”高老师相信,个人的成长可以汇聚成群体的力量,而群体的转变则能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。他说:“我的愿望是看到一个个具备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中国人,他们精通专业知识技能,熟练运用AI工具,能够自主学习,适应变化,让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更高效、更有创造力。”
他的言辞中满是热情,但却毫不浮夸。他坦言,这条路不会平坦,甚至注定漫长而艰难,但正因如此才更有意义。他用一个比喻形容自己的工作:“就像在荒野中种树,也许短期内看不到森林的模样,但每一棵树的种下,都意味着一份希望。”
高老师的信念感染了我,他用行动告诉我们:改变不一定轰轰烈烈,但只要持续地付出,总会有影响深远的结果。他的理想不仅关乎自己,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知识的践行者,以及AI时代真正的创造者。(文:丁火)